天色大明,山间别有风光。
而文王姬昌,领西岐文武百官,徒步上山,颇有一副后世刘备三顾茅庐的架势。
“天啊,是贤能大王来此?”
“我的天,此生得见大王,已经无憾。”
“大王留步,草民山间猎户,昨夜猎有野兔数只,奉于大王。”
山林当中,有很多猎户、渔民,一看到姬昌上山,顿时欣喜,各自捧着野味、鲜鱼,要献于姬昌。
“唉!”
姬昌叹息,面露不忍,说道:“百兽有灵,也有父母。我等凡人,饿了食其肉,渴了饮其血,自以为是滋养之道。殊不知,鸟兽也有生命,我等忍不住饥饿,难道它们就忍心死么?唉,从今之后,孤不再吃禽兽之肉,宁愿食百草之粟,各全生命,以养天和,无伤无害。诸位爱卿,以为如何?”
散宜生动容,抱拳行礼,恭敬的说道:“大王仁义,我等汗颜。禽兽何罪,而遭此杀戮之惨?眼下时节,阳春乍启,正是万物生育的最佳时期。尔等猎野兽,网鲜鱼,实在是让仁人痛心啊。”
诸多猎户闻言,羞愧得无地自容,赶紧将野兔放生,把鲜鱼扔到河中。
姬昌见状又叹:“没了猎物,孤的子民岂不是要挨饿?孤的百姓子女,岂不是要身亡?传孤手谕,推倒逆子姬考行宫,改为良田。”
百官闻言,齐齐跪地,高呼:“大王仁义,士民怡乐。”
同时,山间猎户、渔民全部被姬昌折服,退下之后,到处散播姬昌仁义之行。
……
短暂的耽搁之后,姬昌一行人再度上山。
其间,散宜生问道:“大王,逆子姬考自从遁入东鲁之后,势力大起。麾下有诸葛亮、刘伯温等能才相助,又有白起、李元霸、黄飞虎等绝世猛将。这段时间里面,他麾下大军横扫姜文焕,力压东鲁众多诸侯,俨然有了称王的势头。更是夺了一处风水宝地燕都,建造本营。长此下去,这逆子的势力,怕是要越来越大啊。”
姬昌皱眉,问道:“那依大夫你的意思,孤应该怎么办?”
散宜生眼中精光一闪,小声说道:“此子心狠手辣,又懂得隐忍。在西岐二十年,连我都不知道他有反叛之心。如此狼子,到了最后,必定要嗜血杀父。所以,臣认为,不如斩草除根,遣一批死士去往寻到姬考,伺机斩杀此子。”
姬昌摇头,淡然道:“他要杀我,只不过是一个构思,还没有成为事实。你又没有证据,他又何罪之有呢?不如等他杀了我之后,你有凭有据,再杀他不迟。”
说罢,姬昌长笑两声,踏步向前。
散宜生愣在了原地,竟然无言以对。半响之后,才苦笑一声,叹道:“大王仁义,我辈远不可及也!”
……
入了山间,百官正迤逦行来,却听到山间有歌声响起。
“我曹本是沧海客,洗耳不听亡国音。曰逐洪涛歌浩浩,夜视星斗垂孤钓。孤钓不知天地宽,白头俯仰天地老。”
姬昌听到这歌声,顿时动容,说道:“此歌韵度清奇,这山间必定有大贤隐于此地。”
于是加快脚步,不管山间荆棘,不顾道路险恶。
刚刚走出去没几步,就看到一人挑着一担柴火,唱歌而来:“春水悠悠春草奇,金鱼未遇隐溪;世人不识高贤志,只作溪边老钓矶。”
“圣贤,圣贤请留步。吾乃文王姬昌,特来拜见。”
姬昌还以为遇到了自己的“飞熊”,大老远就冲了过去,可是到了近处一看,才发现这厮竟然是当初打死王相(西岐的一个官员),被自己判了死刑的……猾民武吉。
姬考一看武吉,顿时大怒,喝骂道:“匹夫!欺孤太甚?你不是已经死在万丈深潭之中当中了么?怎么还活着?左右,给我乱刀砍死。”
当初,武吉打死人之后,被判死刑。但是他不想死,因此拜了姜子牙为师。姜子牙屏蔽天命,造出武吉已死的假象。
而姬昌呢,擅长占卜,原本以为武吉死了,还曾经和百官吹牛,说武吉胆小,害怕被砍头,因此跳入了万丈深渊。
今日一看武吉竟然还活着,这简直就是**裸的打姬昌的脸,使得姬昌立即暴怒。
武吉一听姬昌要砍死自己,顿时吓得跪地,高呼:“大王,我是守法奉公的好人。当初误伤人命,于是前去问一老叟。此人乃东海许州人氏,姓姜名尚,字子牙,道号飞熊。
他叫小人拜他为师傅,与小人回家挖一坑,叫小人睡在里面,用草盖在身上,头前点一盏灯,脚后点一盏灯,草上用米一把,撒在上面,睡到天明,就没有事情了。
大王,蝼蚁尚且贪生,人岂有不惜命的道理?还请大王饶恕。”
姬昌其实也不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砍死武吉,但是他好面子,话语已经出口,怎么好意思收回来?
散宜生是个聪明人,一看姬昌的模样,顿时明白大王心意,笑道:“大王,刚刚武吉所言,说那老叟道号飞熊。昔日大王梦入飞熊,应得子牙。今日,大王行乐,正应求贤,还请大王宣赦武吉无罪,令武吉带路,请贤士相见,将功补过。”
“哼,既有大夫给你求情,孤就饶你一命,还不带路。”姬昌冷言道。
武吉叩头,带路在前。
姬昌领文武跟随,走了十五里之后,就见一处茅屋。
顿时,姬昌下令:“士卒停步,不可出声,惊动贤士。”
随即,姬昌同散宜生走进林子,就看见姜子牙背坐溪边,背影孤傲,身影似乎融合在了天地之间。
姬昌动容,立即上前,恭敬的一拜,高呼:“贤士!”
姜子牙早就知道姬昌来了,此时听到姬昌恭敬的言语,也不再装逼,急忙回头,俯伏叩地,大喊:“呀呀呀,草民不知大王驾临,有失迎候,望贤王恕草民之罪。”
姬昌急忙扶起姜子牙,拜言道:“久仰贤士大名,今日得见先生尊颜,实在是三生之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