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政是稳朝政的基石。
百姓家没钱,最多是受穷一阵子。
可朝廷若是没钱,就不只是受穷的问题,很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乱象。
官员俸禄不能保证,官员可能会怠工,军士赏赐不到位,很可能会折损军心,甚至会引起骚乱。赈灾银拿不出,那百姓就无法安置,会造成人口损失,出现一批流民……
朱文奎自小学习的不是老朱那一套「财政够了就行,多了伤民」的理念,而是学习朱允炆的「做大财政大饼,民富国强」的理念。
现在朝廷花钱如流水,张辅打仗要钱,郑和打仗要钱,袁岳打仗要钱,朱棣打仗,那简直就是搬国库了。
眼下一波一波的大军即将回朝,户部连赏赐的钱财都没准备好,夏元吉的保证靠不靠谱,万一搞砸了,就是把户部卖掉也收不了场。
朱允炆将目光从舆图上移开,看了看朱文奎,问道:「夏元吉叫苦了没?」
「这倒没有。」
朱文奎想了想回道。
「那他请求催促地方解运秋税了?」
「也没有。」
「他提出节省开支,精简衙门了?」
「呃,还是没有。」
「可说了要增加税赋,加征商税了?」
「没。」
朱允炆笑了,看着朱文奎并不说话。
朱文奎明白过来,行礼道:「父皇,儿臣明白了。夏尚书还有诸多手段没有施展,说明户部能够应对赏赐事宜。」
朱允炆点了点头:「你忘记了一点,代王与一干江南大族可
是给朝廷送来了很多钱财。户部有这笔钱打底,又进账了夏税,供应赏赐不成问题。等到水师凯旋,秋税也会入库。你要相信夏元吉,他对财政的把控,远远比你强得多。」
朱文奎了然,自己倒成了空担心之人。
看来只要夏元吉不动作,国库就不会出现危机。
朱允炆走至桌案处,拿出一份奏折,递给朱文奎:「山西平阳府知府打着支持征北大军的旗号,趁机敛财,横征暴敛,惹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。安全局与监察御史已都已奏报京师,事实确凿。你为何在这文书之中,只批了扣押其于当地知府衙门,调河南官员前往堂审,而不是将其带至金陵,杀头以安民心?」
朱文奎知道这份奏折。
征北大军在前线征战,需要无数后勤百姓支援前线。
为响应此战之后再无大战,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