、土壤密度条件优秀的地区,才能达到90以上。”
“因此,我们选择技术,也要考虑到不同地方的环境,虽然现在咱们在‘成本’和‘经济性’这块的考量已经相对弱化了,但选择合适的方法,也是对这项事业的尊重”
听到他的话,围在身边的技术员纷纷点头,神情专注。
他们都是来自于各个院校农林专业的学生,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,其实也不是为了什么诸如“为国为民”啦、“造福人类”啦一类崇高的、可敬的、但却过于虚无缥缈的目标,而是因为大环境和就业前景的变化。
这几年的时间里,随着毛乌素沙漠治理的基本完成,成果被大范围报道之后,社会上对“治沙”这项工作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。
在此之前,很多人以为所谓的治沙就是一个戴着头巾的、农民形象的老人顶着风沙、佝偻着背、挥舞着锄头将一棵棵小树苗种下,然后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狂风,在夕阳中站成一座雕塑,深刻地展现出恶劣的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搏斗的那种悲壮。
但当有关毛乌素沙漠治理的纪录片放出时,人们才惊讶地发现,原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。
大型机械、大功率柴油机和抽水泵、自动化浇灌系统、智能监测程序、天气雷达、人工降雨、土壤环境监测
可以说,这根本就不是势均力敌的战斗,而是人类科技和生产力对荒漠的彻彻底底的碾压。
于是,在这样的背景下,那些还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们也纷纷选择了投入这项工作,因为他们发现,这玩意儿的高端程度,还真不一定会输给那些在农科院里搞科研的学生。
再加上相当丰厚的艰苦补贴,何乐而不为呢?
输送到西北的人才越来越多,来到yl市这座“旗舰城市”学习经验、进行实践培养的应届生更多。
一开始,王旺对这样的变化还是很欣慰的,毕竟,这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上对自己这项事业的认可,也意味着未来工作难度、工作强度的降低。
——
但很快,他又察觉到了“人才涌入”这件事情背后的问题。
按照这样的速度,进入治沙、环境改造领域的人才很快就会超过需求范围,到那个时候,就业这个问题,就又会成为摆在这些热血青年面前的一座大山了
王旺不由得叹了口气,把新来的技术员们送回宿舍之后,他才慢悠悠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。
妻子早就已经在做好了饭等他,看到他满脸忧愁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