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国的高层,已经定下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的战略。
张敬芳建议道:“王上,燕大人,卑职认为郑国的报纸上说的很对。
移民们来到这里风雨飘摇,只有王上建国,才能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。”
晋王李凤鸣还没有回答,燕旗抢先说道:“张大人,你又何必听从郑国报纸上的吹嘘。
对郑国有利的事情,未必会对我国有利。
说句大不敬的话,百姓们只要过得好,从不在意皇帝是谁。
我们先不打出旗号,但相关的衙门要先建立起来。
等到时机成熟,顾大人也练出一支强军,这才是我们竖起旗号的机会。”
晋王李凤鸣赞同道:“没错,本王也是这样想。
至少要剿灭尼罗河两岸的土着部落,有实力抗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。
我们才能打出属于自己的名号。
我相信咱们君臣团结一致,建国的时机会很快到来。”
晋王李凤鸣关于是否建国,他直接一锤定音,决定建国的条件。
他用手指敲击着桌面,道:“咱们君臣继续进行,关于晋国的制度讨论。”
顾凌军将军表情严肃的说道:“王上,卑职对于晋国制度,只提出军方的要求。
军方全体上下都希望,保持类似大华的文武分治制度。
文官除非调印军职,否则不能随意插手军方的事物。”
晋王李凤鸣就是军队出身,还是负责统筹一切的参谋长。
他比军中的将领,都了解军队的脾性。
国君不能无限给前线军队大全,军队掌握巨大的权力,必然会形成藩镇。
又不能让文官把军队压制的太过,一只弱旅无法保护国家。
晋王李凤鸣看向顾凌军,他笑着说道:“本王也比较熟悉从大华传承的军制,大的框架不会改变。”
顾凌军听到晋王李凤鸣的承诺,他就不再发言。
燕旗继续说道:“晋国的大部分制度,都是继承大华的制度。
官员和百姓已经熟悉这套制度,我们的统治会更轻松。
今后发现哪些制度不合时宜,到时候及时改进。
关乎国家的定位,这需要王上亲自做主。
郑国重商,我们国家重视哪一方面。
还有辽国传过来的国民等级,我国是否向郑国一样,进行一些调整。”
晋王李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