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有读者就要问了,我读三国演义时,经常看到火炮这个词,它是不是通常意义的火炮呢?
人家都有火炮了,你还用土炮?
事实上,那是明朝的火炮。因为写三国演义的是罗贯中,他是参考了自己早年的元末战争的经历写的,所以很多细节内容带有浓重的那个时代的特点。
“火炮”最早应用是在南宋时候,不过那时候叫“回回炮”之类的,只是简单的用火药动力将石头发射出去。但威力应该不错,在著名的四川钓鱼城的战斗中,蒙古的蒙哥汗就是被炮击中身亡的。而当时宋朝流行的火器有“突火枪”之类,据说使用竹子做的管状火器。
三国时代是没有这类武器的,但对于“火”在战争中的应用中国人却有非常长的历史,《孙子兵法》里面甚至还专门写了一个篇章。而“炮号”应该只是用来指挥的声音--就类似于现代的冲锋号,不一定非要用火药引爆来弄声音,大概击鼓、鸣锣都算这样,就是发出“跑”(冲锋)这个指挥命令。古代的点卯也类似,可以参考,一般说“擂鼓几通”什么的。
在12世纪30年代,宋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——火枪;在元代,中国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——火铳。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(1332)制造的青铜铸炮,重6。94千克,长35。3厘米,炮口直径105毫米。
所以三国时期是没有火炮的,那是即便是火药也没有用于军事,只是炼丹时才会用到一些。
话说,贺世龙上回做出了土炮样品,试了之后才发现命中真是个老大难问题。
经过仔细检查,他终于恍然大悟,原来炮身上光溜溜的,没看到准星和照门呢!
对啊,怎么就把这个给忘了呢。不但是火炮,火枪也一样,都没有准星和照门。
其实,准星和照门没多少技术含量,准星设在枪口上方,照门在枪管的后缘,靠近眼睛的地方。